網頁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大短缺時代,低庫存 = 補庫存利多題材?














大短缺時代,低庫存 = 補庫存題材的利多消息 ?


前言:「即時生產、全球供應鏈」受考驗

新冠肺炎COVID-19 自2019年10月至11月爆發以來,在2020年3月起逐漸蔓延造成「全球大流行」。疫情不只造成封鎖等社會混亂,也使全球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有些商品如口罩、防疫物資、生活用品等因需求大於供給,引起搶購而缺貨,服務業、旅遊、餐飲業等則受到封鎖大幅衰退。


因疫情影響工廠生產與商品運輸,造成供應鏈的短缺,嚴重打擊了企業對於庫存的管理。以往為了提升工業化效率的低庫存、即時生產模式遭到挑戰 (大短缺時代,低庫存的“即時生產”模式不行了)。當不可控的災難發生,讓製造商擔憂需求下降而減少訂單、生產。

隨著(先進國家)疫情逐漸控制、消費需求回復,即時生產的模式,因為原料的短缺、存貨的不足,使得商品一時供應不及。而各國疫情延燒的不一致,東南亞國家的製造鏈停工,更是打擊了採用全球供應鏈的商品,迫使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在地生產的聲音出現 (企業準備好「去全球化」了嗎?)。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2021年7月16日對此也曾發言表示:要求「境內」半導體晶片自給自足的趨勢,不僅成本會提升,技術進步也可能放緩


企業努力擴充產能,增加庫存,究竟算是利多還是利空?我們就來談談所謂的「補庫存循環」


庫存周期理論





















庫存周期是指企業生產成品庫存的周期性波動,庫存周期的不同階段是對經濟景氣的反映,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1.    主動去庫存 (對應景氣衰退期)

需求持續下降(景氣變差)、企業主動減產、主動縮減庫存

2.    被動去庫存 (對應景氣復甦期)

需求開始回升(景氣觸底回升)、企業還沒開始反應,隨著銷售增加導致庫存被動下降。

3.    主動補庫存 (對應景氣擴張期)

需求持續上升(景氣開始轉熱),企業開始主動增產,主動增加庫存。

4.    被動補庫存 (對應景氣趨緩期)

需求開始下降(景氣趨緩) ,企業還沒收縮生產,隨著銷售下滑導致庫存被動增加。

相關指標判斷

1. 簡單的判別辦法是看存貨年增率
2. 生產者價格指數(PPI) 的周期性變動與企業存貨的周期性變動通常具有一致性,而且生產者價格指數PPI 通常會領先於庫存周期。理論是:

生產者物價指數上升→ 企業利潤增加→ 企業增加庫存,存貨上升

生產者物價指數下降→ 企業利潤減少→ 企業縮減庫存,存貨下降
3. 至於ISM 存貨指數主要是每月編撰,看的是每月變化,比較不適合做周期性的判斷。

















圖:從美國製造業與整體的 生產者價格指數PPI 與 存貨年增率 來看,生產者價格指數PPI 略為領先庫存年增率。美國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有稍微放緩的趨勢,這是否暗示庫存將放緩成長,要持續觀察,看企業是否會從「主動補庫存」(景氣擴張) 進到「被動補庫存」(景氣趨緩) 的階段。

※ 消費的話可以參考「密西根消費者大學信心指數





















圖:密西根大學信心指數代表美國消費者對經濟環境的信心強弱程度,2021年7月終值81.2,2021年8月終值為 70.3。密西根大學信心指數是否繼續滑落至70以下,將暗示消費支出是否放緩或甚至步入衰退。


※ 台灣的部分可以觀察「台灣-未完成訂單減客戶存貨 v 台灣加權股價指數」

當未完成訂單-客戶庫存>0時,表示訂單擴張且客戶缺貨,帶動正向的訂單循環。

當未完成訂單-客戶庫存<0時,表示存貨過高且訂單縮手,訂單循環朝負向發展。























對應到投資層面

「被動去庫存」階段,需求持續增長,刺激企業增加產量主動補庫存,製造業PMI 會大幅走高,到了「主動補庫存」前段,可觀察到企業每月營收增加顯著,「被動去庫存」與「主動補庫存」前段 是股票上漲空間較大的階段,也是通貨膨脹上升的階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