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讀書心得:當代財經大師的守錢致富課

書名:當代財經大師的守錢致富課:22堂課教你戰勝市場、騙子和你自己

原文書名:The Little Book of Safe Money: How to Conquer Killer Markets, Con Artists, and Yourself

原文作者:
 Jason Zweig

譯者: 梁東屏

出版社:樂金文化

(如果想獲得更多書籍資訊或購買,可以參考博客來網頁)


市場情況不好或未明的時候,最好的做法是充實自己、耐心等待! 
這句話寫在此時,是一個紀錄,也是對自己的期許。

看財經類書籍,作者很重要,觀察作者過去發表過的文章可以初步篩選這本書是否有可以參考的價值。

傑森·茨威格(Jason Zweig)是是美國金融記者,是《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最重要的是,他曾經和 Benjamin Graham (是價值投資之父的葛拉漢,不是常常在媒體喊空的那個傳奇投資人葛拉漢Jeremy Grantham) 合著經典的「智慧型股票投資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貫穿全書最重要的觀念是Jason Zweig提出投資前永遠不忘三戒律:

第一戒:不要去冒不必要的風險

第二戒:如果不能確定會有收穫,就不要去冒險

第三戒:如果發現自己可能輸不起,就不要冒險做任何投資


第一點,不必要的風險就是「不懂的金融產品,千萬不要投資」


投資前要問自己,我知道自己投資的東西嗎?有可以達成相同目標,但比較安全的選項嗎?

現金、股票、債券,能理解並投資這三樣東西已經很夠了。其他看起來很新奇、很吸引人的金融商品及衍生性金融商品,沒有把握的東西,最好不要碰。

槓桿型和反向型ETF、期貨等等以「安全」、「避險」為名,長期收益完全無法預測,是一個很不確定的投資策略;誇大績效、不透明的對沖基金,只是將錢放在無法預期的風險中;高收益債券不見得在未來會有廣告所宣傳那些較高的收益(債券可能付出利息不穩定或甚至付不出利息)。

如果很珍惜辛苦賺來的每一分錢,就要好好地守住金錢,投資可以風險低,也可以收益高,但這兩種特質絕不可能在同一筆投資同時擁有。


第二點,明白勝算有多大,虧損會有多大

確定有收穫」不是說沒有報酬的機率是零,而是(必須)要有很大的機率有所收穫。

任何投資都有風險,投資沒有穩賺不賠的「黃金配置」,任何策略只能減低風險造成的波動。很多人宣稱「長期投資股票報酬比較高」,在回顧過去美國股市的歷史確實是如此。

然而,你能夠投資的「長期」能有多長? 能接受虧損10年?20年?30年?

不管持有多久股票並不能保證一定能表現得比債券或現金投資更好。投資指數型基金或市值型ETF能夠避免類股風險、公司風險,依舊必須面對市場風險。投資指數型基金或市值型ETF只能確認你能100%得到所投資股票的所有報酬,並無法保證,長久下來就一定會比債券或現金投資或其他投資組合更好。

理想的投資組合同時有「穩定」和「流動性」
資金最大的風險,就是必須立即將資產轉為現金時,卻沒有辦法變現。最好是能準備足以支撐一年的流動性資產 (或至少六個月)。
























從台灣富豪的資產配置狀況可以看到,容易變現的資產(股票、債券、現金)所占比率大約是70%,投資型不動產僅僅佔20%。要買房地產(不動產)不是不行,而是要考慮流動性差的特點。如果不是長期持有,當急需用錢的時候,要能夠立即出售變現並不容易。






















美國的家庭資產配置調查同樣呈現收入較高的族群金融性資(股票、共同基金)佔比越高;相較之下,底層50%的族群就有超過40%是變現性較差的不動產。一旦遭遇金融危機或失業,就有可能因為缺乏現金而必須出售房產。

管理投資組合,就是要讓資產(現金)和負債(預期花費)能夠互相接應;即使在最糟糕的時候,也有一部分的現金或流動性高的可變現資產能維持生活。

第三點:投資人容易低估風險、高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度

投資人心理上容易關注於可能的獲利,忽略承受虧損的程度。你認為自己有對風險有高容忍度,但實際上你有的只是對賺錢的高容忍度,一旦你的投資開始虧損,就開始驚惶失措的拋售,這就是沒有考慮到萬一全部都賠掉了,能夠接受嗎?

所謂的「風險」,就是可能會損失金錢的機會。

投資股票市場有可能帶給你超過30%甚至100%以上的報酬,也可能像今年,短時間內就吃掉30~50%甚至更多。投資前必須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一旦最後證明判斷錯誤,你能夠承受的損失是多少?

如果發現這個風險帶來的損失難以承受,那就不要碰股票(或其他風險資產),這沒有什麼好感到羞恥或後悔的,因為你才是要為自己所做決定承擔後果的人,如果你還要採取可能會為心理帶來痛苦的做法,那才是愚蠢

結語

投資的原則說穿了很簡單:多樣性、低成本、買進持有。真正造成差異的是自我瞭解、自我控制的能力與對事事保持懷疑的態度,並且需要持續地努力、以及耐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