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讀書心得: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 -3:對抗人性的貪婪恐懼

書名: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16歲就能懂、26歲就置產的投資祕訣

原文作者:Hallam, Andrew

出版社:大是文化

(如果想獲得更多書籍資訊或購買,可以參考博客來網頁)

債券的重要性

債券是近幾年來受到很多人質疑的一項投資。大多數時候通貨膨脹率都超過債券殖利率,甚至遠遠超過銀行定存利率。在這種「實質負利率」的情況下,還把錢放在銀行或是債券這種低利的固定收益商品,似乎只能眼睜睜看著錢變得越來越薄。「寧可把大多數的錢都放在股市」變成一種普遍的投資建議。真的是這樣嗎?

債券作為比成交量比股市更大好幾倍的交易市場,自然有其在金融市場的重要角色與優點。

第一,債券的波動比較小
波動比較小,意味著牛市時很難有如股票般暴衝的報酬率,但是當熊市來臨時,較小的波動也能帶來比較少的損失。如果是高所得工業國家發行的政府公債,更是有著安全、能領息的穩定報酬(儘管還是很少)。股+債的組合,也能減少投資部位整體的波動性,穩定投資人的心理,避免因為過大的損失而殺在最低點。

第二,債券也有春天
過去的投資績效很好不代表未來也能如此。根據" 威廉.伯恩斯坦"在「投資金律」,在20世紀之前、公債殖利率經常超過5%的年代,投資債券比起要承擔股市起伏的報酬率來說,似乎是個無腦的選擇。20 世紀後,隨著通貨膨脹變成常態,債券的報酬率變得很低。然而,不能用現在的債券報酬率預測未來,股票也不一定永遠能勝過債券。如果未來20~30年債市的報酬勝過股市,手上沒有債券部位的投資人來得及後悔嗎?


第三,股債的平衡組合能應付大多數的情境
作者最大的原則是,債券配置比例應該和你的年齡相當。嚴格遵收預設的股票與債券配置,也就是大約一年進行「再平衡」,能夠幫助投資人在大多數時間(即使是股票上漲期間)取得不錯的報酬率,並且降低風險。












(圖:值得為了每年多0.7%的報酬率,承擔更高的風險嗎?)


對抗人性的貪婪恐懼:定期再平衡、不看盤享受生活


投資很少數要學習違反人性的操作,越漲越想買、越跌越想賣,追高殺低似乎是投資人難解的心理障礙。

如果要買手機、買電腦、買衣服,大多數人會期待降價或打折,價格越低買的慾望越強;換成股票,就變成越貴就越想買。受到股價飆漲的激勵,投資人的信心就更加高漲,買進更多股票,把價格推得更高。當股價的成長超越了企業獲利成長太多,就慢慢形成「泡沫」

把眼光放長,展望十年、二十年後的市場成長,不再去擔心眼前的短期波動變化,就能增強持有市場的信心,降低恐懼與貪婪心態主宰的非理性行為。對於剛從投資起步,正在累積資產的年輕人,市場的下跌,正是難得撿便宜的大好機會。

分散投資,定期再平衡
做一件事並不難,難的是在於堅持。想成為享受經濟成長的長期投資者,最困難的是堅定自己的原則和方法,不論市場變化持續定期投入資本、定期再平衡。

「定期投入資本」,就是逐漸累積可以滾雪球累積的部位,部位越大能得到的複利也更多,如果是定期定額,在價格上漲時,買到的部位少,在價格下跌時,買進的部位多,不也是種「逢低加碼」的概念?

「定期再平衡」,就是建立一個有紀律的投資計畫,定期調整以取得投資平衡,在股市大漲時,自然會賣掉一部分投資債券,在股市大跌時,同樣會賣掉一部分債券買進股市,就做到了逢高調節、逢低加碼的逆心理操作。定期再平衡,能夠避免對市場做無謂的猜測,去除因情緒而產生的干擾。


結語:

作者最後有提到如果真的很想投資股票,只能將10%以下的錢配置在個股,並且要學習判斷企業的好壞,找到股價合理或偏低的好企業。個人認為,對沒有時間、沒有興趣在分析公司企業前景、優勢、財務的大多數上班族來說,能夠做到培養正確的金錢觀、減少衝動性消費、持續投入低成本指數標的、堅持股市債市投資比例定期再平衡,把這些時間用來好好享受生活,就已經勝過在市場中浮浮沉沉的許多投資人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